
香港昔日是不夜城,如今晚間蕭條;港人北上成潮,內地更大搞夜市經濟。香港如何可扭轉劣勢,搞旺夜經濟?據知,政府認為「度蹺」乃商界強項,希望商界提良策,政府協助出招;商界則有意見認為,政府必須拆牆鬆綁,做好帶頭作用。
港府重視夜經濟,已敲定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牽頭協調各部門,主導催谷夜經濟。黃偉綸昨日派定心丸,着業界不用擔心會出現「與餐廳爭生意」的情況,強調希望晚上能吸引更多人流,讓市民和企業雙贏。
中大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,香港的經濟向來不是靠地攤和夜市,除非如曼谷等以旅遊為主要收入來源,「香港的優勢是金融,如果政府搞24小時證券交易,做埋美國嗰份,『中環夜市』先有機會幫到經濟。」
黃偉綸派定心丸 不與餐廳爭生意
對於搞旺香港夜經濟,有商界中人表示,必須多管齊下,針對香港現時的多個死穴,包括:晚間欠吸引力的特色活動;餐廳和零售店舖因客少又人手不足,晚市提早關門;公共交通也因客少,減少班次,令市民更無意願外出。至於經濟差、市民荷包縮、北上消費平等,則較難解決。
晚間特色活動方面,不少人提議「大笪地式夜市」。行政會議成員林健鋒認為夜市要有新鮮感,牌照則「特事特辦」。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建議,放寬小販牌照,容許他們晚上營業;鼓勵大型商場推遲關門時間。旅遊界議員姚柏良提出,多辦演唱會,探討博物館晚上開放,多善用維港兩岸海濱舉辦活動。議員楊永杰建議,迪士尼和海洋公園推夜間旅遊項目。
內地大搞夜市經濟,當地政府有跨部門規劃,特事特辦,拆牆鬆綁。民建聯議員周浩鼎認為,夜市是小本生意,不能有太多規條限制。也有商界建議,在夜間活動中的酒牌限制不宜太緊;三條海底隧道夜晚可減價,鼓勵外出;業界人手不足也是關鍵,補充勞工計劃是否可鬆手一點。
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助理教授梁堯忠指出,當局要搞清楚振興夜經濟的目的,是要提振旅遊,還是刺激本土消費意慾,不能藥石亂投、操之過急,否則只單純地「搞夜市」,絕不可行。
24小時證券交易 「做埋美國嗰份」
對於莊太量建議搞「金融夜市」,本身是交銀國際董事長的選委界議員譚岳衡認為,這個說法有新意,值得從技術上研究可行性,即研究為何長久以來,紐約和倫敦股市為何不實行24小時運作?是否有實際的市場需求?他相信,從現時的金融科技,本港金融機構的能力,都可應對延長交易時間,關鍵在市場是否有現實需求。
金融服務界議員李惟宏則指,因應環球市場基本上24小時運作,不少行家在港股收市後都有提供相關服務。至於港股能否24小時交易需詳細研究對市場的影響,因為中小型券商未必有足夠人手在夜間營運,強調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24小時營運。
耀才證券行政總裁許繹彬認為,交易所應盡量善用現有資源,開拓更多24小時交易產品,包括在港上市的美股相關ETF、窩輪及牛熊證等產品。他指出,這類產品,交易時間未能與實際美股交易時段銜接,導致成交大減,建議港交所盡快將上述產品及香港期貨交易,改為24小時,既可增加交易量外,更可令投資者降低因外圍市況不穩而帶來的風險。(系列之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