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柏良議員:主席,我發言支持廖長江議員提出的原議案,以及多位議員提出的修正案。
正如原議案和修正案指出,隨着地緣政治轉變、科技急速發展,全球產業鏈、供應鏈正發生重大的變化。香港要把握好機遇,善用我們作為國際金融、貿易、航運、航空樞紐的角色,將香港打造成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,爭取在國家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,實現「一帶一路」倡議中,對國家以至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升級轉型作出更大貢獻。
在建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過程中,高效、高質、高標準的物流服務是不可或缺。香港是自由港,法制健全,並有完善的交通基建,中央政府將香港定位為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,進一步說明中央政府對香港寄予厚望,要繼續發揮「背靠祖國、聯通國際」的樞紐角色。
香港的航空貨運服務更是重中之重,是物流業產業中含金量最高。在2023年,香港國際機場貨運量達到430萬公噸,按重量計算,雖然只佔總貨運量的2%,但按價值計算,就佔了商品總價的48%,達到4.6萬億港元。最近,我們再次獲國際機場協會評為全球最繁忙貨運機場,是自2010年以來第十三次獲得這項殊榮。根據昨天機管局公布的最新數據,5月份貨運量同比增長19%,出口貨運量較去年同期上升三成,為貨運增長帶來強大動力。
隨着三跑落成和其他配套完善,機場將可提升至每年處理1 000萬公噸貨物。另外,設在東莞的空港中心開創內地直達香港機場的「海空聯運」模式,為大灣區的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務。
我期望香港機場可以進一步鞏固與大灣區的聯繫,除了擴展目前的「海空聯運」模式,也應該進一步善用港珠澳大橋,與珠海機場開拓更多「陸空聯運」等多式聯運服務,並且善用即將開通的深中通道,加強香港國際機場連接大灣區城市的服務。
雖然航空貨運交出了一張不錯的成績表,但面對激烈的競爭,我們不能自滿。整個航空業界仍然面對非常嚴峻的競爭和挑戰。首先,復常之路比想象中還要長,香港的航空運力預計到明年第一季才有機會全面恢復,一些停飛的航線更不一定會重返香港。
不少業界人士反映,內地機場非常積極爭取開辦國際航班,有些甚至會提供補貼。而且,確實有航空公司因為香港成本高,政府提供的誘因不足,所以不考慮恢復香港航班,改飛內地機場。
當然,我認同香港國際機場不應該,亦不可能與其他機場「鬥平」以維持競爭力,但我們也不可以無視挑戰,輕視成本和費稅高企對香港機場帶來的影響。我希望政府可以認真檢視,就收費問題再作檢討。
另外,勞工短缺問題一直制約航空業的復蘇。政府推出的航空業輸入勞工計劃對緩解目前勞工不足的問題,成效仍有待觀察。稍後三跑系統全面啟用,也需要額外人手,如何補充勞工不足,亦是業界要克服的另一大挑戰。
主席,對於洪雯議員的修正案提到,要大力發展智慧海關、智慧物流、智慧港口、智慧機場,我十分同意,希望政府可以支持業界趕上科技應用的快車,善用數字科技推動整個物流業升級轉型,促進生產力持續提升,為香港打造成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,打下更堅實的基礎。
主席,我謹此陳辭。